主页 > 医药科学 >
【Nature】《Nature》vol.456 (7224), (18 Dec 2008)中文摘要
http://www.natureasia.com/ch/
微波激射器在早期宇宙中很普遍
天体物理微波激射器是在微波波长出现的激发谱线辐射源,与激光的光学辐射相似。水微波激射器在22 GHz从水分子发射微波,见于与活动星系中心的超大黑洞相关的致密分子云中。根据从本地样品得到的水微波激射器亮度函数,研究人员假设,微波激射器在中及高红移处一定很少见。这一假设似乎不成立:在引力棱镜的放大作用帮助下,研究人员已在一个类星体中、在红移值为2.64处发现了一个水微波激射器。其亮度是最强大本地水微波激射器亮度的两倍,是已知最亮微波激射器亮度的一半。该发现表明,这样的微波激射器在早期宇宙中要比现在多得多。
一类新型手性催化剂
烯类置换(石蜡置换或转亚烷基化反应)是一个有机化学反应,广泛用来合成包括药物、聚合物和燃料在内的产品。其重要性在2005年得到认可,当时Yves Chauvin、Robert Grubbs 和Richard Schrock因他们关于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工作而分享了当年的阿果化学奖。本期Nature报告了一类基于钼的新型催化剂,它们能够以极高的效率和对映选择性催化烯类置换。这类新型催化剂有一个立体金属中心,并且只与单芽配体结合。它们的有效性通过白坚木生物碱“白坚木胺”的一个对映选择性合成过程得到了演示。该合成是通过一个烯类置换反应进行的,这个反应无法用以前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催化剂来催化。
海床粗糙度分布及演化研究
海床是粗糙还是平整,会对海洋中热量循环和混合及涡流动能的耗散产生相当大影响。科学家对海床扩展速度在控制海底地形方面所起作用已经有了很好的了解。现在,对从海洋引力数据获得的海床粗糙度所做的一项全球分析显示,在大片海床上,仍然残存粗糙度异常:在以前被“泛古陆”超级大陆覆盖的地幔上形成的大西洋海床异常平整,而在太平洋超级海隆上形成的海洋壳层却保留着所预测出的海底粗糙度。这些结果突出反映了超级大陆和超级海洋下大规模地幔上涌的性质所存在的一个根本性差别,并为重建古代海洋的海床提供了一个框架。
现代生物的最后共同祖先
人们对进一步了解“LUCA”很着迷。所谓“LUCA”,是假设存在的最后一个普遍性共同祖先,现存所有生物都是从它繁衍来的。来自距今35亿-38亿年前的化石证据很少,所以寻找“LUCA”的人们依靠间接证据来获取关于“LUCA”的生物信息及环境信息。根据来自现存基因组的基因证据对先祖蛋白序列所做重建表明,“LUCA”所处环境很热,“LUCA”是嗜热生物。但核糖体RNA(rRNA)序列过去被认为与一个温度较低的环境相一致。一种新的“分子温度计”方法可能已经解决了这一明显的偏差。利用关于分子演化的最新数学模型对来自数百种现代物种的rRNA及蛋白序列所做分析表明,存在两个环境温度变化阶段。后来变成“LUCA”的生物先是嗜中温的,生活在大约60°C的水中,然后适应了较高的温度(高于70°C),产生了一个嗜热的共同祖先。随着之后海洋温度降低,细菌(Bacteria)和古细菌-真核生物(Archaea-Eukaryota)发生分化。
植物生存范围的入侵性扩展
当前的气候变暖阶段正在导致一些植物和动物的生存范围从较低的纬度和高度向较高的纬度和高度迁移。现在,对15个植物物种(包括以前已经表现出生存范围快速扩展的6个物种及9个相关的本地种)的生长状况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向北-西欧扩展其生存范围的外来植物物种与本地种相比,暴露于地面下敌人和地面上广谱草食动物的机会都要少一些。这项工作所说明的一个问题是,生存范围向较高纬度和高度迁移的一些植物将是入侵性的,对温带及北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有潜在的有害影响。
果蝇Y染色体上基因增加远远超过基因丢失
染色体组织在演化上基本上是稳定的。在果蝇中,超过95%的基因仍然保留在距今大约6300万年前分化的12个物种中的同一染色体臂上。然而,对Y染色体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黑腹果蝇与Y染色体相关的基因中只有1/4在其他11个所测序的物种中也与Y染色体相关。与以退化及基因丢失为特征的哺乳动物Y染色体形成对比的是,果蝇Y染色体上的基因增加与基因丢失相比超过10比1。
神经冠细胞的运动接触抑制研究
细胞运动的接触抑制现象,是超过50年前首次在体外成纤维细胞中被发现的,研究人员认为,有缺陷的接触抑制是恶性细胞入侵中的一个因素。该现象是当两个细胞接触时出现的:它们会将其伸出的部分收回,并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但这种抑制的分子基础、以及它是否也在活体出现仍然是存在争议的问题。现在,神经冠细胞(起源于胚胎的高迁移性细胞)的延时显微技术被用来在活体及体外演示运动的接触抑制,而且它可以解释它们的定向迁移。但当一个神经冠细胞与另一个细胞类型相遇时,它却没有显示运动的接触抑制,而是允许它入侵组织。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3-14 17:11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