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文档 >
【社会人文】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
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其人、其书及其精神
郭孙伟
不能记住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桑塔雅那(George Santayana)
今年是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体遗传学导论》
一书出版60周年。该书是中国现代史上迄今为止极少数在中国出版但在西方某个
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专业书。绝大多数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
李景均是谁。在美留学的大陆学生,除非所学专业和人类遗传学有关,恐怕大多
数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谁。而在1950年的遗传学界,恐怕大多数人都知道李景均。
李景均先生的离国出走,在50年代初甚至还惊动了中央的最高层。
笔者和李景均先生(在美人们都亲切地称其为CC,以下简称为CC)的相识是
在1997年。针对《科学》杂志上一篇有关中国基因大战的报道[1],笔者在97年9
月起草了一封致《科学》编辑部的信,email给一位对遗传流行病学颇有造诣的
朋友郑长江(CJ)博士。CJ当时正在匹兹堡作实习医师。他是一位很仔细的学者,
对信作了修改,并建议我们请CC一起署名。这就造就了笔者和CC的一段缘分。
97年的来信发表之后[2],由于西方遗传学家就中国《母婴保健法》的部分
条款似有强制性的优生学之嫌而欲抵制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全球遗传学大会,笔
者、CJ和CC就此在98年写了另一篇评论[3]。之后,在98年在丹佛召开的美国人
类遗传学年会上,笔者和CC及其太太见了面。后来,老先生又给笔者寄来了刊登
在《炎黄春秋》的关于他本人的一篇报道,以及他写的一些教科书。我们还就其
他一些事有过通信。
当然,笔者对CC的了解并非局限于这些沟通。作为科学家传记及讣告的读者,
笔者以前也读过斯皮思(E. B. Spiess)写的关于CC的极富传奇色彩的生平介绍
[4]。在CC的处女作出版60周年之际,本文旨在回顾李先生那极富传奇色彩的人
生,缅怀李先生遗留给我们的丰富精神遗产,并对李先生离国出走的教训及其现
实意义作一反思。
一 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
CC的人生可以说是极富传奇色彩。CC于1912年10月27日生于天津大沽的一个
做桐油生意的富商之家。其父曾在英国传教士办的学校念书,之后皈依基督教。
他有四个儿子,CC是其第三个儿子。CC 13岁时,进了也是英国传教士办的天津
英中学院(一所高中)。1932至1936年在美国传教士办的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
念书,1937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植物育种及遗传,1940年获博士学位。
留美期间,CC 阅读了著名遗传学家杜布詹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的
《遗传及物种起源》,由此接触到了群体遗传学以及赖特(S. Wright)的工作,
并对此深感兴趣,决定以此作为研究方向。拿到博士学位后,CC去赖特所在的芝
加哥大学上了一个夏季的数学和概率论课程,并在赖特的影响下去哥伦比亚大学
及北卡罗来纳大学进修数学和统计学。CC在芝加哥认识了后来成为其妻子的美籍
华人克拉拉(Clara Lem)。1941年9月,CC与克拉拉完婚,并携新婚妻子在圣地
亚哥登上一艘准备开往上海的荷兰邮轮,开始了蜜月之旅。
坎坷的回国之旅
1941年的中国,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蹂躏,CC在美国对此无疑非常清楚。
而携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妻子回国,显然是准备回国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这艘
原本三周到达上海的邮轮,由于要避免遭受在太平洋水下游弋的日军潜艇的攻击
而多次改变航向,辗转在爪哇岛补充给养之后又向上海开去。未到上海,就被转
到一艘英国船上。而这艘英国船在开往上海的途中听说上海满街都是日本军人,
担心船只被日军扣留,就转而往香港开去,结果辗转51天后在12月6日抵达九龙。
12月8日,CC 和妻子用完早餐后听见了枪声,并惊讶地发现所有的商店都关门大
吉——原来当天日本偷袭了珍珠港(香港和夏威夷有一天的时差),并几乎同时
进攻香港。驻港英军节节败退。结果CC和克拉拉被困在香港近两个月。由于他只
带了旅行支票而无人愿意兑现,他们两人身无分文,十分窘迫,天天处于极度饥
饿之中。57年后,CC回忆起当时的困境时说:“如果你处于极度饥饿时,你不能
做任何事情。你不能思考,就像一具行尸走肉。”[5]
就在这时,命运女神眷顾了CC。他遇见了在康奈尔念书时认识的朋友。朋友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1-17 00:29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