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药科学 >
【原文发布】《柳叶刀》6月份综述(中文版):
DOI:10.1016/S1474-4422(07)70005-4
全文分八部分,请各位战友认领翻译校对 第一部分 本人已认领该文第二、三部分编译,48小时后若未提交译文,请其他战友自由认领 本人已认领该文第五部分编译,48小时后若未提交译文,请其他战友自由认领 第二部分
发展中国家治疗脑卒中的具体问题
发展中国家关于脑卒中保健的研究比较分散,而且大多数现有的研究偏重于经济富裕且医疗保健系统资源合理的城市。一篇总体概述显示,脑卒中保健的质量和数量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或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界定的欠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6)相当不均衡。一部分地区(的质量和数量)非常好,而另一部分地区需求十分迫切,这取决于其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学地位,教育和文化信仰。
脑卒中的认知和医院的使用
许多研究已突出强调了脑卒中认知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对脑卒中症状的认知水平的低下。25名患者中只有1名去了脑卒中门诊(4%),而在印度的一家三级医院中接受脑卒中治疗的患者中仅有27%意识到其曾遭受脑卒中。7 ,8同样重要的是,在第一个研究中80%的患者认为其受影响的器官是心脏,而在三级医院中只有33%的患者知道脑卒中累及了大脑。此外,在第二个研究中29%的脑卒中患者连一个预警信号都不知道。然而,在印度的同一所医院所作的另一项研究表明,55%的无脑卒中史的患者家属确认脑部为(脑卒中)的累及器官,仅有23%(的患者家属)连一种脑卒中的症状都无法列举出来。9在阿曼的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发现,35%的脑卒中高危病人表示脑卒中受累器官是大脑,68%的病人至少列举一种脑卒中的症状。10不过即使在发达国家脑卒中的认知和了解人就是不够的,在发展中国家又因收入、教育、年龄及性别不同而不同。11-15发达国家有45%-73%的人正确的认识到脑卒中受累器官是大脑,而30%-90%至少知道一种预警信号。11-18
健康保健选择的多样性,其中许多未必根源于生物科学,可能是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干预一个重大障碍。在一个印度城市进行的研究中,59%的脑卒中患者均先求诊于私人医生,再去医院寻求治疗,仅有38%的患者直接去医院。8在南非乡村地区的研究显示,40-80%的患者会在巫师或教堂的帮助下寻求“补充医疗”的照顾,多达10-33%的患者会先找巫师,而不是寻求医疗救助。19,20 台湾和玻利维亚的研究也反映出获得治疗脑卒中治疗中的城乡差别,其中显示分别有10%和50%的农村脑卒中患者不去医院或看医生。21,22医院是大多患者进行调查和处理的第一点。总体而言,欠发达或中等发达的国家就诊于医院的发生脑卒中的患者比例是难以估计的。一个菲律宾基于医院的研究表明,81%的患者就诊于医院23而乌克兰的前瞻性研究显示,66%的患者被送入院。24这些估计均来自相当完善的医疗服务的地区,不一定能代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第三部分
溶栓治疗和住院治疗
在发展中国家,脑卒中患者被送入院的时间、影像学或治疗设备均有很大差异(见表1)。23,25-35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在症状出现后应尽快入院进行治疗。来自冈比亚的研究显示,大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后48小时内入院,26入院时间的中位数是8小时。25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研究报道,入院时间的中位数13.5小时。36来自印度和菲律宾城区医院的研究指出,多达35%的脑卒中患者症状出现后3小时内入院,8,23,30与发达国家所报道的(入院)时间无差异。37
表1 . 发展中国家对脑卒中的紧急救治
不同地区间在成像系统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差别(见表1)。1998年,18个非洲国家没有一台CT扫描仪,13个国家只有1台。只有北非的国家及南非有一定数量的CT扫描仪和核磁共振仪。38菲律宾的医院有27%无CT扫描设备,23但83%的中国综合性医院脑卒中患者可进行CT检查(65%)或MRI(43%)。291998年,中国上海和马来西亚的每百万人口已拥有约1-2台磁共振扫瞄仪,而在泰国、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每百万人口可及的扫描仪器少于0.5台。39
溶栓治疗报道率也不尽相同,从泰国一项大规模的、针对1624例患者的研究(2.1%)到印度一项较小规模、针对489例患者的研究(7%)不等。31静脉注射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已注册,并在许多中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推广。(经济)承受能力对于某些地区的调查和治疗仍是重要的因素。1102名尼日利亚的脑卒中患者仅有101人有钱做CT扫描(9%)。40在埃塞俄比亚,由于其高昂的代价,仅有38.3%的患者做了CT扫描。41印度一项研究中显示,489名患者中有10%尽管符合溶栓治疗的所有标准,却因无法负担阿替普酶而没能得到治疗。31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4-23 05:11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