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信息 >

麻醉学进展

联合应用布比卡因和苏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的机制研究
(Anesth Analg. 2003 Nov;97(5):1446-51.)

12月18日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硬膜外联合应用苏芬太尼和局麻药进行术后镇痛时有脊髓机制参与。

先前的研究认为脂溶性阿片类药物硬膜外注射时可以被吸收,然后通过脊髓以上的中枢发挥镇痛作用。但是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阿片类药物和局麻药在脊髓水平存在着协同作用。为此,路易斯维尔大学的Joris JL博士及其同事对“腹部手术后应用硬膜外布比卡因镇痛的病人硬膜外注射苏芬太尼比静脉内注射苏芬太尼的用量要小”的假设进行了验证。

40名进行腹部手术的病人用异氟醚和硬膜外布比卡因麻醉。术后硬膜外持续输注布比卡因(5mg/h),同时给予苏芬太尼PCA泵镇痛。病人随机接受静脉内苏芬太尼PCA或硬膜外苏芬太尼PCA。两组的PCA参数设定相同。在术后60h内记录病人在休息、活动、咳嗽时的疼痛评分、感觉神经的阻滞程度、副作用和苏芬太尼的用量。

结果显示,两组的疼痛评分、感觉神经阻滞程度和副作用的发生率都没有显著差异。硬膜外应用苏芬太尼镇痛组的用量仅为静脉苏芬太尼镇痛组的一半。

Joris博士总结认为,硬膜外联合应用苏芬太尼和布比卡因进行术后镇痛可以使苏芬太尼的用量减少50%,其中脊髓机制参与了这一过程。 在应用局麻药的情况下硬膜外持续输注芬太尼可通过脊髓机制发挥镇痛作用

(Anesth Analg. 2003 Nov;97(5):1439-45.)

12月18日 以色列Hadassah Hebrew大学医学院的Ginosar Y博士及其同事在先前的研究中已经阐明,在硬膜外连续输注芬太尼而不输注局麻药可以由机体吸收后产生镇痛作用。在当前的研究中,他们又对“在应用局麻药布比卡因的情况下连续硬膜外输注芬太尼可通过脊髓机制发挥镇痛作用”的假设进行了验证。

48名初产妇参与了这项随机、双盲前瞻性研究。病人接受0.125%布比卡因20-30ml腰部硬膜外注射直至疼痛消失,然后将病人随机分成静脉注射芬太尼组和硬膜外注射芬太尼组。芬太尼在两组的输注速度均为30μg/h。所有病人都接受硬膜外布比卡因(20ml/h)注射,布比卡因的浓度由上一个同组病人对治疗的反应而定。与先前的研究不同,本试验评估第一产程中维持镇痛的最低局部镇痛浓度(MLAC),用Dixon & Massey序贯增减法确定MLAC。

结果显示,硬膜外布比卡因的MLAC值在静脉注射组和硬膜外注射组分别是0.063%和0.019%。硬膜外连续输注芬太尼的作用强度是静脉输注的三倍。这说明在本试验的条件下硬膜外输注芬太尼产生的镇痛作用有脊髓机制参与。

Ginosar博士指出,本试验确定了分娩镇痛时硬膜外输注布比卡因的平均有效浓度。联合应用芬太尼硬膜外输注产生的镇痛效果是静脉输注芬太尼的3倍,提示在本试验的条件下有脊髓机制参与。 硬膜外注射芬太尼的作用机制因注射方式的改变而有所不同

(Anesth Analg. 2003 Nov;97(5):1428-38.)

12月18日 先前的研究表明,硬膜外以冲击剂量注射芬太尼可通过脊髓机制起作用,但是如果持续给药则通过脊髓以上的中枢发挥作用。因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Ginosar Y博士及其同事就芬太尼的给药方式是否决定其作用位点进行了研究。

10名健康志愿者参加了这项随机双盲交叉设计的研究。每位志愿者在不同的时间内分别以不同的给药方式注射芬太尼:硬膜外冲击给药(0.03 mg,210min后0.1mg)和持续硬膜外给药(0.03mg/h,210min后0.1mg/h持续200min)。在420min内用一种电热实验疼痛模型评估志愿者的最大可耐受疼痛。通过对腰部和头顶皮肤刺激检测镇痛效率。实验过程中监测芬太尼的血药浓度。

研究结果显示,硬膜外冲击剂量注射芬太尼后产生的是节段性镇痛作用(下肢>头部),然而连续硬膜外输注芬太尼产生的是非节段性镇痛作用(下肢=头部)。硬膜外连续注射芬太尼组的血药浓度与其镇痛效果呈线性相关,但是硬膜外冲击注射芬太尼组则没有这种情况。以上结果说明,芬太尼在硬膜外的作用机制的确由于注射方式的改变而有所不同,这样也能够解释文献中报导的差异。

Ginosar博士总结认为,硬膜外以冲击剂量注射芬太尼产生的是一种具有节段性的镇痛效应,而硬膜外连续注射芬太尼产生的是一种非节段性的镇痛作用,这将有助于解释长期以来对硬膜外注射芬太尼作用位点的争论。 [标签:content1][标签:content2]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金属硫蛋白的分子生物学

【文摘发布】肿瘤的发生

【文摘发布】肿瘤血管破

我的综述:TIMPs与胶质瘤

cd59分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6-17 18:06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