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信息 >

【科普】疾病风险在哪里?检测环境暴露(exposo

http://www.yalolo.com/94901.html?feature=youmaylike
作者:Jessica Hamzelou

就人的身体健康而言,什么最重要?大自然抑或是营养。也许有人认为,基因是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在分析疾病风险因素时,我们发现,每天生活环境比基因更重要,是该首先考虑因素。 关注基因因素之后,该正视环境暴露(exposome)问题。

美国加州伯克利市的加州大学健康环境科学家Stephen Rappaport说:“环境暴露(exposome)是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个人所遭遇的灾害,与基因因素无关。”它包括生存压力、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营养及医疗用药和疾病感染,如此等等。他还说:“最大的区别在于是,环境暴露的变化贯穿我们整个人生(如身体、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对人类基因的研究获得快速增长,但未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能有效地帮助我们预测预防疾病的传播。Rappaport.说:“基因对整个疾病的影响仅仅是百分之十。”

在美国波士顿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工作的Nina Paynter对影响心脏病101种基因进行过研究。她历经12年跟踪调查19,000名妇女后发现,这些基因标记难以预测心脏病发作情况(见美国医学协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DOI: 10.1001/jama.2010.119”).。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的Jeremy Nicholson针对Nina Paynter的工作提出自己见解,认为:“仅知道基因风险因素绝对是无济于事的。”

另一方面,环境影响仍是需认真考虑的因素。提出环境暴露 (exposome)理论的国际癌症研究组织主席Chris Wild说:“我们对环境因素的研究的力度,与基因组研究存在差距。”

事实上很多疾病的产生或许有二种因素,其中就有环境暴露 (exposome)问题。Wild说:“必须对个人整个暴露历史进行综合分析。”他认为,更好地研究分析暴露问题,有助于找出影响疾病的各种风险因素。

个人成长阶段似乎是个关键时期。例如,他们认为,出生到3岁之间是重要阶段。Nicholson.说:“我们知道,这个时间大脑网络逐渐形成。如果这段时间肥胖,那么长大进入成年后就会问题多多。

理论上,血液和尿样本或许是暴露出来的个人身体问题的表征。但是,人们知道什么身体状况会出现什么指纹性物质吗?

血和尿样本是暴露出来的个人身体问题表征。

这任务的解决并非所讲那么艰难。首先,研究人员可利用现有的基因资料库信息。“成人基因库得到过国际基金会巨额资金帮助,如英国生物库(UK Biobank)。” Wild.说,“如果改善分析方法,我们就能应用到该领域。”

为测量人暴露在环境中所受的化学污染量,有好几个研究团队正在开发一种可戴的测定装置,例如见测定生物圈污染(see "Bugging your biosphere")。

Wearable devices to measure personal exposure to chemicals will soon be available

测定个人暴露污染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可戴装置即将问世.

“我们可把各种污染化学物进行分类。” Rappaport.说,“若能直接测量荷尔蒙和金属含量,我们就可区分那样有毒化学物,找出血液中有毒化学物标记。”

Rappaport 关注血液中白蛋白,这种蛋白把毒素输送到肝脏去分解处理。他要知道,它与其它各种化学物如何起反应,又如何测量其反应物质。“你或许有一个指纹性表征,显示出暴露环境下个人所受到所有污染。”

根据这一观点,再结合影响身体健康的暴露问题的分析判断,环境暴露技术有助于预测个人疾病真正风险。Rappaport估计,我们不用等很久,这一代人就可享受获得的成果。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最终启动了暴露生物学项目(exposure biology programme.)。“为了解个人疾病风险所在,我们正在研究基因与暴露相互关系。”项目经理David Balshaw说,“这样,人们对待自身疾病风险就能采取相应防御治疗措施。”

这个相互关系反应个人新陈代谢特性(metabolic profile)。对它的理解,还有助于提前知道某人对某药物反应。Nicholson正在研究尿样本反应新陈代谢分析方法。

去年,他的研究小组应用新陈代谢特性预测个人服用扑热息痛药的反应。“现已显示,肠内微生物是非常重要的。” Nicholson说,“初始剂量尿新陈代谢特性可预测止痛药物的新陈代谢反应,可预测药物毒性。”研究发现,暴露的新陈代谢特性可帮助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开出个性化医疗处方。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2-17 17:14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