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信息 >

【medical-news】2008全国两会 · 代表/委员话医疗

2008年3月18日全国两会在万众瞩目中落下帷幕,而医疗改革的话题依然是焦点中的焦点。***报告明确提出有关医疗卫生建设的四个“分开”原则,即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而什么样的医改最能体现***的精神?怎样让人人都能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民医保?在此过程中,对从业医师有什么样的影响?中医药的发展又将何去何从?请看业内专家的解读:

邱贵兴委员:“医生同样需要被关注和关心”

林曙光委员:国家正建立基本药物目录 药品价格有望很快下降

葛均波委员:发展民族医药是解决看病贵不二法宝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width=500 height=337 title="Click to view full 2.jpg (500 X 337)" border=0 align=absmiddle> 葛均波:发展民族医药是解决看病贵不二法宝

文章来源: 搜狐健康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主席在***明确提出“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针对目前由价格高昂的舶来品主导的医药市场,发展我国民族医药工业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不二法宝。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民族医药工业生产量大、类多、价低的药品,满足了人民防病治病的一般用药需求。随着合资药业、独资药业的兴起,大量合资药、进口药逐渐占领我国的医药市场,甚至垄断某些高端医药市场,民族药业出现普遍亏损。虽然疗效相当,但舶来药品价格是国产药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使得老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药。

对此相关部门出台了连续降低药价、推行药品招标等政策,并大力加快同国际接轨,强制药企GMP 认证。但事与愿违,廉价药遭遇“降价死”,越来越多的廉价药难觅踪影,自主开发的新药几乎为零,民族药业的亏损更是年复一年。具体说来,民族药业遭遇以下瓶颈:

1. 自主创新机制不健全。

医药行业本应是朝阳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但我国医药产品的现况是以低附加值的原料药、仿制药、中草药为主,医疗器械产品以低技术含量的一般器械为主,这种产品结构导致产业处于市场低端。政府投入不足、研发资金匮乏、高素质人才难觅是表面的原因,实际上我国现行“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制度也束缚了自主创新。我国规定不具备GMP 认证的科研单位没有生产、经营药品的资格,科研单位与产品的营销利益脱节,企业对购买尚处于研发中的新产品也没有动力和财力进行购买。

另外,数次药品降价、药品招标制度的推行使医药产业利润大大缩水,亏损严重的企业朝不保夕,很难将大笔资金投入远期新药的开发中。

2. 产业结构不合理。

强制GMP认证并未改变医药产业规模小、数量多、竞争力缺乏的问题,还使很多企业为通过认证增加生产线和产品种类,但大量生产线空置,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生产资源的浪费,重复生产的产品导致了恶性竞争加剧。

3. 医药产业宏观导向不明确。

国家对医药产业发展缺乏宏观部署,对民族医药产业缺乏必要的扶持和政策倾斜。低水平重复的产业结构、“以药养医”的现行医疗政策、产学研脱节的产业链条,使廉价的国产药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4. 流通环节不支持。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救命药国产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1瓶(100片)要2.6元。只要2多分钱1粒,但与其疗效相当的进口硝酸异山梨酯却要高达几块钱;治疗冠心病的国产药物支架比进口同类产品便宜得多,经临床实验证实,疗效及安全性却没有区别;还有很多临床实验证实,同样的化学成分,国产药和进口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无异。但现行医院药品招标制度却招进了贵药,患者在药店里购买处方药又必须出示医生的处方,便宜的国产药不受流通环节青睐,没有生存空间。

单纯降低药价无法解决看病贵问题,除制定合理的医改政策外,切不可忽视发展民族药业的重要性。建议:

1. 政府需要介入医药产业发展,从宏观调控发展方向,制定有倾斜性的医药产业政策。(试想一个药从原料(不包括研发)、制剂、消毒、包装、销售、零售一片药仅2分钱,几乎没有利润,在市场化/经济的今天,一旦药厂停止生产,受害的是病人)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技术产业】看好中国医

【科普】手机型医疗器械

【科普】各国全民免费医

【社会人文】卫生部举报

【社会人文】婴儿潮面临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0-12-28 17:14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