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讨论 >

2003年临床医学进展回顾——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是一类非常少见的白血病,在儿童未见相关报道。该病为嗜酸细胞的肿瘤性增生,临床特点类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目前有人认为这种高嗜酸细胞状态是Ph染色体阴性CML的一种特殊形式。CEL与特发性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不易鉴别。
病例特点

患儿男性,6岁。因皮肤出血点半个月,低热、乏力8天于2003年2月入院。 入院后追问病史,患儿曾于3个月前体检时发现白细胞及嗜酸细胞偏高。患儿未到过疫区,无生食鱼虾史。

入院查体 T37.4℃,轻度贫血貌,颈部少许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中重度肿大,质韧,心音钝,未闻杂音,肺部听诊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嗜酸细胞为主。骨髓常规:增生极度活跃,嗜酸细胞75%,原粒1%,早幼粒7%,以成熟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嗜酸细胞形态异常,颗粒粗大,分布不均,有些颗粒嗜碱性强,胞浆呈空泡,核分叶过多或不分叶(图1,2)。骨髓活检:嗜酸细胞明显增多,考虑IHES或CEL。骨髓细胞免疫分型:
CD13、CD11b阳性。染色体:-B(5),-C(12),+G(21),+G(22)。未检测到Ph染色体及CB Fβ/MYH 11融合基因。心电图可见ST段下移,T波平坦、双向和倒置。心脏彩超正常,心肌酶正常。大便集卵、吸虫及弓形虫抗体均阴性。肠道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疱疹病毒抗体均阴性。胸片、四肢长骨片未见异常;头颅CT及MRI未见异常。血清IgE 0.3 Iu/ml,血生化多次血钾明显降低(最低1.46 mmol/L)。
诊疗经过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及出血,肝脾明显肿大,外周血及骨髓中嗜酸细胞明显增多(以成熟型为主),未检测到Ph染色体及CB Fβ/MYH 11融合基因,并除外感染、过敏及其他肿瘤引起的反应性嗜酸细胞增多,诊断为CEL。

入院当天患儿头痛,频繁呕吐,对症治疗效果不佳;第4天予氢考200 mg/d静点,20%甘露醇5 ml/kg/次,q8h快速静点,症状缓解;第7天起予羟基脲37.5 mg/次,q12h口服;入院后患儿肝脾进行性增大,第8天出现腹水、顽固低钾、低蛋白血症;第16天出现精神差、烦躁、指趾末端肿痛;第18天皮肤出血点增多,腹痛、呕吐;第22天予足叶乙甙(VP16) 80 mg/m2/d静点;第23天患儿外周血嗜酸细胞较前明显降低,但突然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经气管插管抢救无效,死亡。

CEL研究进展

临床表现

CEL临床表现多样,贫血、出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是白血病的常见症状,但肝脾肿大较其他急性白血病明显,外周血及骨髓中白细胞增多,以嗜酸细胞为主。由于嗜酸细胞颗粒中含阳离子蛋白、过氧化物酶、神经毒素、IL-1、TNF-α、血小板衍生的活化因子等多种炎性介质,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哮喘和纤维性肺泡炎、心内膜纤维化、心衰以及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神志改变、痴呆、视力障碍、言语迟钝、外周神经炎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和骨髓嗜酸细胞明显增多,急性型以原始粒细胞和幼稚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慢性型以成熟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嗜酸细胞形态异常,颗粒粗大,分布不均,有些颗粒嗜碱性强,胞浆空泡,核分叶过多或不分叶。细胞遗传学检查多可发现染色体异常及融合基因形成。多数患者因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就诊,外周血白细胞为数万至数十万不等。本例患儿嗜酸细胞最高达565.2×109/L。

诊断及鉴别诊断

CEL非常罕见,其发生率情况报道很少,Busche分析了100例外周血嗜酸细胞持续>1.5×109/L 6个月以上的患者,其中4例带有染色体核型的异常,只有1例最后确诊为CEL。

除非在骨髓细胞中发现细胞遗传学异常,CEL的诊断常常是除外性的。Weide 1997年提出CEL的诊断标准:①嗜酸细胞升高>1.5×109/L伴骨髓增生;②排除所有引起嗜酸细胞升高的其他原因(感染、过敏、类肿瘤性);③没有Ph染色体或BCR/ABL重排;④没有inv(16),t(16:16)或CB Fβ/MYH11融合基因;⑤证明嗜酸细胞中含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其中第3条和第4条分别与CML和M4EO区别。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白血病治疗药研发找到新

【bio-news】砷触发罕见白

【bio-news】血小板在败血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5-30 19:24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