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药科学 >
(综述)肿 瘤 光 动 力 学 治 疗
关键词:光动力治疗 肿瘤治疗 新型光敏剂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cancer
DING Lianshu XU Ruxiang YANG zhilin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rapies which are selective for tumor tissu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oals in anticancer research. Within this framework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can be considered a very promising approach. This review race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PDT and focuses on a summary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DT, in which the current practice, the photochemical mechanisms, and the most prominent photosensitizer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tumor therapy photosensitizer
肿瘤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是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并在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方法,即利用肿瘤组织对特定化学物质的选择性摄入,这些特定的化学物质在一定波长的光作用下产生光动力效应而达到破坏肿瘤组织的目的【1,2,3,4,5,6,7,8,9,10】。
1 历史回顾:
光动力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早在1903年Niels Finsen就因发明紫外线辐射治疗皮肤结核病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1903年Jesionek和Von Tapperiner发现光动力反应对氧有依赖性,并报道用伊红作为光敏剂治疗皮肤肿瘤、湿疣及狼疮[1,3,9]。此后有不少学者对光动力学反应进行了研究,并提取和纯化了血卟啉及血卟啉衍生物(ha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 HPD)等作为光敏剂。
1975年,Dougherty等报道用HPD和过虑的可见光治疗动物肿瘤,获得长期存活。1976年Kelly 和Snell应用HPD治疗膀胱肿瘤成功,从而标志现代临床PDT的开始[1,2,3,9]。目前其临床应用范围已包括肿瘤及其它非肿瘤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眼底老年性黄斑变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良性病变)等的诊断与治疗。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哈献文、邹进等就将PDT引进国内,并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协作攻关研究,研究内容涵盖了光敏剂、激光器、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等各个方面。短短数年间,我国就研发成功了血卟啉衍生物等光敏剂;成功研制了多种与国际发展同步的激光光源。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也有许多重要进展。
世纪之交,光敏剂photofrin与Diomed半导体激光器获得美国FDA正式批准[11]。美国以及欧洲、亚洲的十多个国家也先后批准PDT常规用于食管癌、肺癌、膀胱癌、宫颈癌、皮肤癌等肿瘤的治疗。新光敏剂ALA 、m—THPC等已开始用于临床[1,2,7,8,10,12,13,14,15]。另外几种新光敏剂也正在进行临床试用。随着PDT治疗与影像学技术的密切结合,PDT临床应用的范围更扩大到肝癌、胰腺癌、胆管癌、间皮瘤以及胸腹腔广泛种植瘤等肿瘤的治疗。对于许多因患有其它疾病而不能承受外科手术、年老体衰、拒绝外科手术、放疗或化疗后肿瘤复发或残存等情况的肿瘤病人,PDT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备选治疗方法。
2 作用机制:
由于光敏剂(photosensitizer)在各组织中的半衰期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可造成肿瘤组织中光敏剂的浓度高于其周围正常组织,在特定波长的光的辐射下,基态的光敏剂经短暂存在的激发状态的单线态光敏剂转变成激发状态的三线态光敏剂。激发状态的三线态光敏剂一方面作用于组织底物或氢原子或电子,产物与氧作用形成各种氧化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另一方面它直接将能量转移给氧,形成单线态氧(1O2)。单线态氧与氧化物都具有细胞毒作用,尤其单线态氧是光动力作用诱导肿瘤坏死的主要损伤形式,它能破坏癌瘤中的微血管,造成局部缺血和细胞死亡,数日后该部组织将坏死脱落,从而达到局部治癌的目的[1,2,4,5,6,1113,15]。有报道,单线态氧诱导了细胞凋亡(apoptosis)是PDT治疗脑肿瘤的另一个可能的机制 [16,17]。
3 光动力作用发生的条件:
光动力作用的发生需要光敏剂、适当波长的光、适当浓度的氧和适当的温度四个条件同时存在。光敏剂能否被激发依赖于激发光的波长。若使PDT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最好采用波长位于光敏剂吸收峰附近的光源。所以激发光源的选择原则有二:⑴ 是光敏剂所能吸收的频谱,⑵ 是要有一定的组织穿透性【1,2,4,6,11】。而光线对组织的穿透性在可见光到红外光(波长在400-900nm)的范围内是随波长的增加而增加的。波长630nm, 穿透组织的深度小于0.5cm; 700nm:深度就接近0.8cm;800nm的则可达到1cm[6,11]。
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光敏剂为:血卟啉(HPD, Photofrin , Photofrin II , )其荧光光谱吸收峰为630nm, 所以,常用激光光源的波长位于630nm附近。包括:氩离子泵浦染料激光(630nm,脉冲输出)、金蒸气激光(627.8nm,脉冲输出)、铜蒸气激光(578nm,脉冲输出)、倍频YAG泵浦染料激光(630nm)、excimer染料脉冲激光、He—Ne激光(630nm,连续输出)等[6,11]。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2-18 05:12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