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新闻 >

2003年临床医学进展回顾——医学真菌学

2003年临床医学进展回顾——医学真菌学
2003年临床医学进展回顾——医学真菌学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中国医学真菌保藏管理中心 廖万清 郭秀军


--------------------------------------------------------------------------------

廖万清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文职将军,从事皮肤真菌病学四十余年,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菌物学会理事兼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真菌感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医学真菌学是研究致病真菌对人类致病的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重要学科。现在已知的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真菌约有270余种,其引起疾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浅部真菌可侵犯毛发、指(趾)及光滑皮肤,而深部真菌则可以侵犯心、肝、脾、肺、肾、脑、血液、胃肠、骨骼等器官和系统,预后差,死亡率高。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导管插管、腹膜透析、放射治疗等的大量开展,尤其是HIV感染者的不断增多,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数日益增加,因此真菌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成为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真菌致病的机制、真菌病的诊断、临床药物治疗及预防四个方面,对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介绍。

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机体和致病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以往常规的生理、生化、病理学和免疫方法,以及显微形态学的研究结果,部分解释了病原真菌的某些毒力因素,如皮肤癣菌的毒力因素包括致病真菌对皮肤角质层的粘附、致病真菌的菌丝形成、致病真菌分泌细胞外蛋白酶、致病真菌特殊的成分可以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最常见的深部感染真菌为白念珠菌,其最重要的毒力因素就是对机体上皮细胞的粘附和随后出现的菌丝形成以及胞外蛋白酶(天门冬氨酸蛋白酶)。另一日益重要的病原真菌为新型隐球菌,其毒力因素包括多糖荚膜、产生黑色素、甘露醇和胞外蛋白酶(如磷脂酶)。

明确病原真菌的某些毒力因素,对阐述致病机制是不完整和不充分的,应同时确认这些因素的具体生化作用和合成途径,如认识到多糖荚膜是新型隐球菌的重要毒力因素,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没有解决其生化合成途径的难题,因此针对荚膜多糖的靶点,在致病机制和治疗上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近20多年来,采用先进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已经克隆了许多致病真菌的致病基因,并深入研究了这些基因的功能,如Tsai等分离确认了与烟曲霉色素合成有关的6个基因,这些基因在烟曲霉的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科学工作者先后克隆和分离了与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相关的基因,在分子水平证实了天门冬氨酸蛋白酶是白念珠菌的一个毒力因素,对念珠菌病致病机制的深入解释和治疗的突破有深远意义。Kwon-Chung等利用新型隐球菌DNA文库互补了一些荚膜缺陷株,已经克隆了4个与荚膜合成有关的荚膜基因(CAP59、CAP64、CAP60和CAP10),而且其研究发现,无荚膜的突变株和定向的荚膜基因断裂株在动物模型中无致病性,当它们用野生型荚膜基因互补后,菌株形成荚膜,并且在动物模型中具有毒性作用。

真菌孢子在人体内的萌发和生长是引起深部丝状真菌感染的关键。目前,大量与分生孢子产生相关的基因得到克隆,其中大多数基因控制产孢细胞的各种酶和结构蛋白的合成,少数基因则调控上述基因的协同表达。如brlA就是其中最经典的调控基因,它在复梗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该基因缺失,分生孢子梗虽然能成熟,但是发育不完全,不能产生分生孢子;brlA基因的a、b转录单元在分生孢子梗发育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调控发育的延续,而后者控制发育的开始。

真菌病的诊断

真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常规直接镜检及培养和形态学鉴定发现和确认病原菌,其操作烦琐、费时,并且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目前,对酵母的鉴定已经有了简便快速的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但是对丝状真菌的鉴定,仍然靠形态学鉴定。

免疫学技术对真菌病的诊断也有帮助。用免疫学检测抗原的方法结合放射学检查,可以替代真菌培养法对曲霉病的早期诊断。对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的免疫学检测,不仅可以辅助诊断隐球菌病,同时对判断药物疗效、监测病情转归和预后有提示作用。除结合菌外,所有真菌的细胞膜上都含有1 [标签:content1][标签:content2]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英国科学家发明将白细胞

【medical-news】美国胃肠病

【drug-news】研究称学龄前

【bio-news】真菌进化历程

【转贴】海内外23位学者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9-07 17:14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