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新闻 >

【社会人文】手术台上的生与死 - 访器官移植之

. 本人已认领此文编译,48小时若未提交译文,请其他战友自由认领。 初译:

【社会人文】手术台上的生与死 - 访器官移植之父 Dr. Thomas E. Starzl

April 16, 2009DOCTOR AND PATIENT
医生与患者 2009年4月16日 编译

背景:今天,肝移植已经成为很多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的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由于进行了肝移植手术而重获生命。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已经有8万例以上的患者接受了这一手术,每年以逾千例的速度递增,许多患者获得长期而稳定的生存,不少原本毫无希望的人们又回到社会中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这一技术已经成为今日外科中最为人称道的方法之一,肝移植技术也因之而成为衡量一个医院乃至国家外科水平的标志之一。

施行了全世界第一例肝移植手术的Dr. Thomas E. Starzl ,于今年3月23获得了美国年度医师终生成就奖,他因何能获此殊荣呢?
lvziquan1984 wrote:

初译:

【社会人文】手术台上的生与死 - 访器官移植之父 Dr. Thomas E. Starzl

April 16, 2009DOCTOR AND PATIENT
医生与患者 2009年4月16日 Dr. Thomas E. Starzl 在器官移植方面的成就是大家公认的,想特别说明的是,他作为一位报社编辑和科幻小说作家的儿子,从小受到家庭熏陶,文学功底极其深厚。他于2006年曾受邀作为301医院主办的“国际肝胆论坛”名誉主席来京,在论坛上做了主旨演讲。 肝脏内微透析可以检测早期的移植后并发症
出处:WebMD医学新闻  
审阅:Gary D. Vogin, MD

Jul6 22, 2005(洛杉矶) - 在国际肝脏移植协会第11届年度大会上,Greg Nowak医师发表指出,肝脏内微透析可能侦测到早期的移植后并发症,含肝脏局部缺血、移植体排斥或胆管炎。
  
  瑞典斯德哥尔摩Karolinska Institute移植手术部门的Nowak医师向Medscape表示,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出容易引发早期并发症的移植患者;Nowak在Bo-Goran Ericzon医师的指导下工作,并获得该协会的Rising Star Award奖项。
  
  本研究的目的,评估以肝脏内微透析的方法作为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的侦测效果,如肝脏局部缺血、移植体排斥或胆管炎;肝脏内微透析直接监测肝组织的新陈代谢,产生的数据含葡萄糖及甘油脂(细胞膜遭受破坏的标记)的浓度改变、乳酸盐、丙酮酸等,所有数据皆会送到患者病床边的计算机上;乳酸盐/丙酮酸的比率是葡萄糖代谢的一项标记,也是组织缺血的敏感标记。
  
  研究人员在37位患者(平均年龄为55岁;范围9个月到68岁)身上的肝移植体内植入微透析导管;移植后,肝脏内导管搜集连续性的微透析样本,每一小时一次,共3到7天;研究人员评估葡萄糖的提升次数,乳酸盐/丙酮酸的比率,及甘油脂等数据,并以Fisher确定试验的方式,将这些数据和临床结果作关连;另置入一参考用导管,监测血液化学的改变,患者可以自行作控制。
  
  Nowak医师向与会人员表示,本项方法的效益,即肝脏周围的生化效应在受到影响之前,就可以侦测到组织新陈代谢的改变;移植144小时后,平均的肝内葡萄糖维持在高浓度,但呈现稳定;不过,有20位患者一共引发了23次的血糖急速提升症状,其中的17次接续发生了肝内乳酸盐/丙酮酸比率提升;其中两位患者,提升的乳酸盐/丙酮酸比率和肝缺血有关,这是因为全身性的缺氧所导致的,另外一位患者则为肝动脉阻塞所引发,而这位患者的肝内乳酸盐/丙酮酸比率提高现象,则为动脉阻塞的唯一征兆。
  
  虽然肝内甘油脂的浓度在手术后两天即快速下降,但是,第4天的时候又开始提升;37位患者中,有25位(67.6%)经历了肝内甘油脂浓度的提升;其中的4位患者是因为全身性的甘油脂释放,或肝脏缺血的改变所引起;值得注意的是,在移植后一个月内,肝内甘油脂的提升皆发生在并发症之前,如排斥(n=14),胆管炎(n=4),及胆道阻塞(n=1);相对的,只有四位患者在甘油脂正常下仍然产生排斥;研究人员进行安全性的监测,他们表示,患者在移植后的确比较容易出血,但并不需要输血或第二次手术,也没有发现栓塞或感染现象。
  
  Nowak医师向Medscape表示,在临床排斥发生之前,我们即可以将需要较强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确认出来。
  
  对于肝脏移植的成人及孩童患者,微透析系统可以对主要的移植体衰竭作早期确认,亦可确认延缓的移植体排斥现象及血管并发症;根据微透析数据,全身性的高血糖案例会导致肝移植体的有害缺血性变化;因此,仔细的葡萄糖监测应该在肝移植后提早进行,而肝内甘油脂的提升,则可将容易发生器官排斥及胆管炎的患者确认出来。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drug-news】首儿所在儿童

【medical-news】美研究发现

【medical-news】吸二手烟的

【medical-news】勃起功能障

【bio-news】复旦团队发现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0-10-09 05:11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