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讨论 >

散论-27 吴琪——蓄积释放法——速效止痛拔癌膏

散论-27 吴琪——蓄积释放法——速效止痛拔癌膏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95年中国医务界爆出一条新闻:沈阳市抗癌止痛研究所所长吴琪发明的“速效止痛拔癌膏”对抗癌止痛有特殊疗效。吴琪给自己的治疗法称为“蓄积释放法”。《健康报》的报导说:“治病要让病邪有出路,这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色,治癌也不例外。只有将导致癌症的‘癌毒’从恰当的途径排泄出来,肿瘤才会缩小,才能得到控制。就中医治疗肿瘤角度而言,让‘癌毒’有出路的具体施治方法不外乎内服中药,或外敷中药两种。但从肿瘤本质和患病人体质来看,若单纯以内服中药治肿瘤,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为肿瘤病人体质的显著特征就是虚弱,即五脏亏损,气血不足,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微弱。况且中药内服经胃肠吸收入血,真正到达肿瘤部位的药力往往微不足道。怎样才能让癌毒既有出路而增强患者抗击肿瘤的能力呢?‘蓄积释放疗法’治疗肿瘤内服中药重在补肝肾、益气血、扶助阳气、提高免疫能力,协助外用药把癌毒排出体外。而外用药‘速效止痛拔癌膏’是二十余味中药精心研制而成,尤其是选用蜈蚣、全蝎、水蛭、壁虎等善行走搜顽邪等虫类药选穴敷。其药渗透力极强,沿经络直达病灶。内外用药,共奏化痰、软坚、散结、破瘀、收敛癌毒之功。”
吴琪说,谁也不会否认化疗与放疗相结合治癌的作用。不错,这种组合常使癌肿“退避三舍”。是临床普遍使用的治癌疗法。然而中晚期肿瘤病人免疫功能较正常人低下,而化学药物对病人的免疫功能不同程度的影响,药物在杀灭肿瘤时,又抑制了病人自身的免疫功能,这又为肿瘤的扩散提供了条件,可见化放疗“同毒气相投”,机体岂有不深受其害之理。中药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补身体之虚,若与化疗配合应用,这种组合可谓一举两得,既能抗癌,又会避免其毒副作用,不正是“一步到位”的最佳组合方案吗?其实不尽然,首先化放疗导致的骨髓抑制,迄今尚无预防或治疗方法,中药对此往往也只能“望症兴叹”,且中晚期癌症患者体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虚弱”,而化放疗的毒副反应无异于“雪上加霜”,只凭中药扶正,岂能有回天之力。
难道就没有最佳组合治疗方案吗?中晚期癌症病人倘若能找到这种治疗方案,不就能“一步到位”,避免走弯路吗?最佳组合治癌方案必须体现以下几点:抑制缩小肿瘤作用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明显,如饮食、睡眠、精神状态、体质等。且毒副反应极小,在这方面“蓄积释放法”对解决癌症三大问题肿瘤的控制、生活质量的改善,主要症状的缓解,则可收到“速效、高效”之功。它是现代中医高科技与生物高科技相结合的治癌方案,生物药品与内服扶正中药配合,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恶性体质功用不凡。外敷中药“速效止痛拔癌膏”,抗癌缩瘤作用明显,止癌痛优于杜冷丁,它局部穴位贴敷,即选择性攻击肿瘤的作用极强,又不伤及体质,生物药品与此配合,其抑瘤作用“如虎添翼”系列的中药与生物药品相结合应用,确可收到“相得益彰”,伏癌魔的效果。药效实验表明,蓄积释放法抗癌疗效与化疗环磷酰胺对比,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这项成果被沈阳市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列为国家中医管理局重大科研课题,吴琪也因此被评为沈阳市20位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之一。
目前,这项成果已经走出国门,在俄国产生巨大反响。《参考消息》报导,沈阳抗癌止痛研究所年初走出国门,在俄罗斯成立了一个医疗中心。一些原先并不十分相信中国医术,只是因为疼痛难忍,抱着试一试心情前来的患者,在用了研究中心提供的药后,竟收到了很好的疗效。于是纷纷传诵中国的良药。一位叫奥莉娅的老妇,去年确诊患了晚期胃癌,疼痛难忍,且进食困难,食后必吐,人瘦得不成样子。绝望之中,她由丈夫陪伴来到医部中心。用药一个月后,竟能吃些东西而不呕吐了,甚至还能干些轻微的家务。她丈夫逢人便说:是中国的拔癌膏救了奥莉娅的命。还有一位叫契尔诃夫的中年人一直咳嗽和胸闷。今年初经检查,发现左肺下叶有肿块,并伴有胸水,医生诊断的结果是他患了肺癌。他是今年二月由家属抬进医疗中心的。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病人的血痰现象消失,咳嗽减轻,呼吸开始平衡,胸水也消减了1/2。病人现在已能下床稍微活动。四个多月来,该中心已接纳数百名病人,许多人的病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4月6日,150名俄罗斯各地的肿瘤专家和癌症患者来到莫斯科,参加一个由俄罗斯肿瘤学会主席亲自主持的学术研讨会,专门探讨沈阳抗癌研究所发明的抗癌止痛新法——蓄积释放法。会上提出的一些报告指出,一系列的实验表明,这种无毒副作用的新药抗癌抑痛率已达到国际抗癌药品规定的标准。一些患者还现身说法,证明其优于杜冷丁的止痛效果。专家们对止痛拔癌膏的功能无不感到惊讶,认为不但要让俄罗斯的肿瘤患者受益,还应向欧洲其他地区推广。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3-20 18:27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