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前沿 >

【社会人文】国家发改委官员反思医改:最大损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健康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东生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卫生体制改革最大的损失就是行业发展方向的迷失和对宗旨灵魂的败坏,以及医患关系紧张。

王东生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进行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先进的医疗设备大量配置,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群众因资源短缺造成的看病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但同时,改革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医药费用大幅度增长,个人支付比例增加。王东生列举了一些数据,我国卫生总费用由1980年的143.2亿元猛增到2006年的9843.3亿元,增长了68倍,同期政府和社会投入由78.8%下降到50.7%,个人支出由21.2%增加到49.3%,看病贵、看不起病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二是对医疗机构监管不力,医德医风每况愈下。在放开搞活、鼓励创收政策引导下,医疗机构逐利行为不断增强,花样不断翻新,医疗费用成倍增长。行政管理部门疏于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更加剧了医疗机构和医生不规范行为的发展。

王东生指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在市场经济机制改革中,首要的任务是要分清市场与政府的职责,把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用市场化的办法进行改革必然走向趋利化,违背了公益事业的发展规律,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必须回归其公益性质”。 钟南山:对于新医改,我并不抱极大的期望



●医疗问题是世界难题,不可能有灵丹妙药,一吃就灵,需要逐步解决。

●我不认为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是当前的重点。国家现在有限的医疗资源,应该重点投入在社区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包括人才的培养上。

●我们现在是“倒三角”,大部分病人都挤在大医院,感冒发烧也要看专家,这样看病肯定难,肯定贵。

●前几天我向温总理进言就说,医改不只是为了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减压器”,更重要的是要造就一个健康的民族。

●至于大病,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大病?是因为小病没有人看。

●非典的时候,境外有不少医生集体辞职和逃跑的,而我所接触的国内没有一个医生在那个生死关头逃跑,这可以看出医疗人员的一个基本觉悟。

依然是倔强的嘴角,坦荡的襟怀,敢于直言的风骨。当了15年的“老委员”,今年没想到又成为“新代表”,年过七旬的钟南山院士无疑是广东代表团最耀眼的明星。

昨天(3月11日),钟南山应邀走进南方日报、南方网在北京的两会嘉宾访谈室,畅谈医改、大部制。对于“跳斗牛舞”的热门新闻,院士也坦然一笑:开始有些尴尬,但后来也想通了,做健康宣传也不是坏事。对于争议,他现在已经是刀枪不入了。

医疗改革不可能有灵丹妙药一吃就灵

主持人:万众瞩目的新医改方案这次没能提交全国两会讨论,很多网友表示失望。前几天,卫生部部长陈竺说卫生部准备再挨10到20年的批评,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则说“医改方案会让院长们失望”。您曾参与这个方案的讨论,有何见解?

钟南山:对于新医改,我并不抱极大的期望。医疗问题是世界难题,不可能有灵丹妙药,一吃就灵,需要逐步解决。

新医改的切入点,和***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讲的四条是一样的,重点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和药品供应。我觉得,最值得肯定的是它非常强调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公益性的背后,就意味政府更大的投入,政府更大的责任。

第一,我关心从中央到各地各部门,对卫生的投入能否像其他国家那样占GDP的一定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最低要求是5%以上,一些先进国家如德国、英国是10%,美国是15%,而中国还不到5%。今后投入要大大增加,预计有1500亿到2000亿元。

第二,有了钱,重点投入到哪里?医改的重点是解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基础医疗的问题,卫生资源要重点投入到这一部分,这是医改的核心。我觉得,医改出来之后,还要有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近期方案。

分析难点

公立医院不是重点 社区最需投入

主持人:陈竺部长的观点是医改其实开始了。专家认为,医改可分医疗、医药、医保这三大块。现在医保这块其实已经启动,农民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里没工作的居民今年也有一半人可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医药这块,药监局将整合进卫生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度也即将推出;就剩下医疗服务这块,特别是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比如卫生部提出的“收支两条线”、“医药分开”,是最难推动的。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研究显示皮质激素治疗严

【medical-news】汇012 巴基

【技术产业】启元药业成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0-10-26 05:11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