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生命科学 >
中国的科技发展不能被自然杂志等牵着鼻子走-
5.15.2004
最近, 自然杂志破例出了一中国专辑. 而且全用中文, 初听此事,着实让人高兴了一阵: 中国发展了,关心的也多了, 富在深山有远亲咧. 但收到寄来的杂志一看: 不是那么回事. 尽管拉了许多优秀的甚至令人尊敬的科学家撰文做为陪衬.这专辑的主旨是要推销某小集团的观点和利益,并影响/误导中国科技的战略及发展. 自然主编称这增刊 “是专为中国的研究人员撰写的”, 其实不然,
该专辑的8篇,对谈纳米和农业的2篇我不敢置喙:不懂。其余几篇,自然主编说:“这些文章有两个共同的主题∶一是中国需要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保持更为积极的接触;二是中国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在西方工作的最好的中国科学家回到自己的祖国。” 其实不然,这些文章有两个不同的主题∶一是以蒲幕明先生为代表,包括二钱,黄之厚,吴仲义,施苏华,张亚平等,认为制约中国科研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文化因素,墨守陈规和等级森严等儒家传统,提出要形成一个培育个人创造力的局部和社会环境,而个人创造力是科学探索的关键。这大概就是毛主席所说: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 另一主题则主要由吴瑞先生提出:中国科研的产出率(既高水平科研论文)太低,要提高中国科研水平,需要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吸引大批在国外工作的高产出率的生物学家回国效力。实际上很多在国外工作的中国科学家愿意回国开展研究工作,但是不充分的经费支持、较差的科研环境和科研管理,让他们望而止步”。简而言之,中国要花大钱请国外的中国生物学家回国才能提高中国科研水平。这显然得到了自然主编的共鸣而成为该专辑的主旨:“中国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在西方工作的最好的中国科学家回到自己的祖国”。显然,这专辑主要为中国高层决策者们写的. 作为一个80年中期出国的中国学者, 我一直和国内紧密合作,90年代中, 我便每年一半时间在国内工作, 我对国内生命科学界的情况既有非常直接的,也有比较宏观的了解. 我有义务和责任对该专辑明显误导、非常有害的主旨提出批评。同时,简要提出我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意见。
首先, 简评下中国生命科学届现状: 由于是蒙面发言, 直言得罪人之处,不乞原谅, 但求理解: 为国分忧, nothing personal.
人员素质: 国内生命学界挑大梁的中青年学者主要为海归的土/洋博士后/访问学者, (Research associate or assistant or technician, or visiting scholar). 查查杰出青年基金也可旁证. 他们大部份在国外老板的手下干活, 没有自己的基金/实验室/独立课题. 回国后的工作也基本是沿袭/重复其国外老板的思路, 鲜有/难有自己的东西. 以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的科学家从中国最困难的岁月至今为中国科技的薪火相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由于自然规律, 已难以再创辉煌.
科研水平: 大部分是在不同水平重复. 查查多年来基金委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项目就可见高水平重复之一斑. 而博士论文水平的科研则绝大多数是在低水平重复. 其实,我对低水平重负的结论都有保留: 博士生3年1000美元的课题经费能作什么?—应付毕业而已. 乘以不断扩大的生源, 时间/金钱浪费巨大.
科技政策: 急功近利, 以SCI为导向, 非学术因素干扰科研基金的流向, 科研经费的倒金字塔分配等等, 一直是大问题.近两年国家已有认识和纠正, 如去年出台的科技部的评价标准, 并取消了973的建议人制度(实际上往往成为圈内大老的利益协调)而改为自由竞争(类似NIH的RFA), 但真正纠正这些根深蒂固的错误倾向和体制还需时日.
科研条件: 应该说很不错了. 尤其是一些大单位, 如军事医学科学院, 设备条件比国外还好. 但从主要设备到基本试剂, 基本受制于人, 依赖国外. 绝大部分科研经费花在了这些方面. 且由于不懂行情, 或重复购置, 或购而不用, 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率极低. 看着中国老百姓一分钱一分钱挣来的外汇, 成百万的花掉却大多成为摆设, 或换一两篇毫无价值的垃圾文章, 实在让人痛惜.
虽然有一些令人兴奋的个例, 中国生命科学整体状况基本如上述. 可是, 完全不必悲观, 更不需象自然杂志主编那样危言耸听: “这种现象还导致中国失去了发展本国经济和提高其国民生活质量的机会。” 因为目前的生命科学状况与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一致的. 要是中国现在就有了几个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那才是奇怪了. 1978年邓小平打开国门时, 中国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可以说是从零开始. 真懂外文的都没几个. 到现在能有如此体系和人才结构, 已是来之不易, 群注了全国人民,几代科技界领导和科研人员的心血汗水. 的确, 中国目前的生命科学科研人员和整体水平的确不高, 但就是靠这些价廉物美的埋头苦干者撑着,中国的生命科学技术在进步,在发展.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3-20 16:50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