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前沿 >

【bio-news】人民日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这五年

在国内科研领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一个独特也是孤独的存在。它的“诞生”有点儿石破天惊的意味,它被赋予的意义和承受的压力也同样具有先行者的分量。

不像一般的研究院所有所谓的行政级别和编制,它更多的是像学人治所的形式,以及科学研究上的极大自由尺度。它给予科学家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科学家们也回报以更有价值的智慧和眷恋。

它的崛起和发展的故事,值得我们关注。

5年前,2005年12月9日这一天,由科技部会同中编办、发改委、教育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七部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组建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式挂牌成立。这个研究所的被重视程度可谓前所未有。

重视之后就是重担: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北生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不仅要进行原创性基础研究、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所,更要探索出一种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中国发展的科研运作机制。

5年过去,这块试验田长出了什么,“收成”如何?

被认为是“成功尝试”

“世界上没有任何其它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在国际科研领域占据如此重要的席位”

北生所,坐落在北京西北郊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的一座砖红色建筑楼里。北生所实力如何?2008年12月,由1名诺贝尔奖得主、6名美国科学院院士、2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和1名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0位顶尖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指导委员会,对北生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后得出了结论。

所有成员一致认为,研究所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个绝好成功尝试。世界上没有任何其它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在国际科研领域占据如此重要的席位。研究所的成功,是对研究所初建阶段财政拨款的超值回报……

这并非溢美之词。短短5年,北生所已在《科学》、《自然》、《细胞》杂志上发表16篇高水平论文。这在国内同等规模的生命科学类研究机构中,还找不到第二家。

学术成就不仅表现在论文数量上,更表现在学术影响力上。2010年4月,柴继杰博士在《自然》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被《自然—中国》选为研究亮点。当年6月,张宏博士在《细胞》上发表的文章,被《研究科学家1000》评论为“这篇文章具有里程碑意义……”

5年来,北生所建立的科学实验室,已由成立之初的12个增加到24个,涉及癌症细胞凋亡、病原细菌、干细胞、乙肝病毒等等,几乎涵盖了当今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所有热点。吸引海外高级科学家30名,平均年龄不到40岁。

美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美国医学最高奖Lasker奖得主Victor Ambros博士对张宏博士的评价是:他有着惊人的天赋、创造力和工作效率。我认为经过短短5年的独立研究,他已经成为所在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邵峰博士被美国科学院院士、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科研副所长评价为:无论以哪种标准,邵峰都是一颗学术明星。他发表的科研文章,在其科研领域内极少有人与之媲美……

5年来,北生所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以全新的招生、培养模式,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100 多名,许多人已在科学研究上崭露头角。

“所里每年邀请12位海外同行来作学术报告,但实际来作报告的超过百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北生所所长王晓东博士告诉记者。

回归科学研究本身

研究所里没有一个“官儿”,感觉不到行政力量的存在

公立科研机构甚至包括国企下属的研究院所,都有一大堆“官儿”:厅局级的所长、副所长,处、科级的办公室主任、人事处长、科研处长……

“我是什么级别?”听到这个问题,王晓东笑了,“我这个所长是‘假’的,没有任何行政级别。不光我,在北生所没有一个有级别的‘官儿’。”

北生所的所长、实验室主任,都只是学术头儿,不是什么官儿。唯一的一名行政副所长,也“名不副实”。

“我其实应该叫‘后勤副所长’,大到实验室和服务中心建设、设备采购、后勤保障,小到科研人员的孩子上学,都由我负责。”该所的行政副所长、科研出身的智刚博士说,所里人事、财务、研究生部、设备、后勤等8个行政部门,总共加起来不到20人。“在北生所,所有工作都是以科研为中心,无论地位还是收入,科研人员排在第一位。行政服务人员的绩效,都由科研人员打分。”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2-21 12:03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