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前沿 >

【drug-news】医药制剂出口研讨会侧记

医药制剂出口:大企业缩手缩脚 小企业冲锋陷阵

“国内药品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一位药企负责人向记者抱怨,但在提及“走出国门”时众多药企又总抱着观望的态度,以至于中国制剂在欧、美市场一直没有实现“零的突破”。昨日,记者从《医药制剂进入欧美市场报告会》上了解到,这一情况已经引起了行业的关注,随着国内医药市场竞争的加剧,一批中国药企正逐渐开始全球市场布局,欲将中国制剂产品打入欧美高端市场。

“在未来4、5年时间内,中国将有约40至50家企业的制剂大批量进入欧美日市场。”国家经贸委医药司原司长、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昨日预测。数字显示,2007年,我国原料药出口已达135.6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制剂出口7.8亿美元,同比增长55.6%,中国正从单纯的原料药出口向技术含量高的制剂出口转移。

同时,于明德还强调,在进入欧美市场的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就是要早。“第一批到达的人淘到的一定是金,但如果你是第四、第五批或再晚些年进入欧美日市场的话,尽管你付出了同样的艰苦努力,但所获得的收益却肯定大不如前。”

另一方面,记者也从企业代表处了解到,截至目前,在占全球药品消费88%的欧美日等市场上还很难找到“中国制造”。这说明中国药企创新能力依然薄弱,甚至与印度相比,中国药企至少还有8至10年的差距。“面对欧美医药市场的高技术壁垒、高市场风险以及严格而陌生的法律规范等一系列的难题,‘如何走出去’仍是困扰中国医药企业的问题。”一位药企人士向记者表示。

“今天参会的企业都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或正在思考、准备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他们大都是中小新型企业。”中国医药制剂进入国际市场路径研讨会主办方告诉记者。

中国医药制剂进入国际市场路径研讨会26日在京召开。尽管面对国内制剂市场竞争激烈,医药界内都认为我国医药制剂进入国际市场刻不容缓。但记者却发现,与会的40多家企业中几乎全是一些生物类和生产化学制剂的中小企业,大企业屈指可数。

杭州民生药业集团国际部经理高宇航说,公司对出口业务涉及比较少。一家大型制药企业的副总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很满足于现在的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风险比较大,很多因素需要考虑”。

与大药企束手束脚不同的是,不少中小企业早闯荡在国际市场。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说,广东一家规模不大的化学制剂企业已成功地打进了德国市场。2007年,该公司制剂出口成交额达到400万欧元,占到全部销售额的20%以上。

与会者达成这样的共识——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外市场空间很大,勇敢走出去是国内药企的最好选择。“占全球医药市场80%以上的欧美日市场中,很少见到中国造医药制剂的足迹。”于明德说。

“国内医药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中国完全可以利用天生的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我们的邻居印度就是榜样。”北京一家中小企业战略发展部的李先生说。

麦肯锡中国公司副董事长张宏表示,不管在决策上,还是在生产和市场上,中小企业都比大企业灵活,能迅速捕捉商机。而大企业从决策到市场研发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现在医药的国内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而大家在这个市场里挣的鱼死网破则有点得不偿失.走进国际市场是大势所趋。”

大药企有自己的顾虑。“我们已做了七年的国际市场,出口额国内能排在第4位左右。不过,市场主要是非洲和东南亚等低端市场,始终没有进入欧美等高端市场。走出去要求太高了。”华北的一家制药企业副总告诉记者。

国内很多药企都恐于欧美的高门槛准入条件。张宏认为,其实中国药企与世界医药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并不大,很多都能比较容易地获得认证。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企业很难在以后的长期合作中保持稳定的高质量生产。

麦肯锡中国公司的相关数据显示,国际医药市场中,客户选择外包伙伴时,最看重的是生产质量、保密性,而国内药企独特的生产成本优势仅排在第六位。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印度龙灯瑞迪制药公司,去年接受国外医药企业的外包业务达到60亿美元,每年正在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公司负责人纳拉衍透露了他们的成功秘诀是,以稳定的产品质量与美国经销商建立起长久合作关系,产品已遍布了40多个国家。“注重质量、不寻求短期利益、有一支敢于迎接国际化进程的团队。”纳拉衍说。 [标签:content1][标签:content2]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2-15 17:14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