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生命科学 >

术后恶心和呕吐

               
    虽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麻醉和手术有很大的进展,然而术后恶心和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and vomiting,PONV)的发病率没有明显下降,其发生率在14%~82%之间。绝大多数病人在术后24h内发生PONV,在这期间,病人有1—5次干呕和呕吐,少数病人经历48h顽固性呕吐,严重恶心常使病人感到非常痛苦。目前预防和治疗PONV的措施比以前大有改进。本文就PONV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一、PONV的生理学
    呕吐是指胃肠内容物经口腔被有力的喷射出来,干呕常是呕吐之前呼吸肌的节律动作,而恶心则是一种心理性感受,可伴有或不伴有呕吐。呕吐中枢位于延髓外侧网状结构的背侧部,在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水平位的孤束附近。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hemoreceptor trigger zone,CTZ)在第四脑室顶部的极后区之上,是双侧性区域,有密集的多巴胺受体,在脑干后区和孤束含有高浓度的5-HT3受体。多巴胺与5-HT3受体和呕吐有密切关系。呕吐中枢可接受多种神经传入导致恶心呕吐,包括:CTZ、口咽、胃肠道、前庭成份、视神经、呼吸、循环系统、痛觉感受器以及皮质的刺激等。CTZ是在血脑屏障外,因此,使用药物、麻醉、代谢紊乱、手术刺激等可直接引起呕吐反射。
    二、PONV的后果
   PONV的有害后果分三类:
   (一)病人本身的影响,1、不安和痛苦,曾笔历过PONV的病人将永远不会忘记其极痛苦的感受,2、窘迫,许多病人感到恶心比呕吐更难受3、疲劳,4,对外科手术进一步害怕。
   (二)医学危险:1、伤口裂开、呕吐和干呕走上腹部肌肉发生相当大的作用,可产生肋骨骨折、腹疝、伤口裂开,也可使头、颈、上胸段的小血管压力增加,增加出血的危险。尤其对眼内、面,耳、颈部的整形外科有严重的危险,2、电解质紊乱和脱水,轻度PONV的病人不会引起电解顾紊乱和脱水,但严重病人可发生低血钾、低血部以及低血钠性硷中毒,尤其对婴幼儿更容易发生;3、食管损伤,虽然不常见,但强有力的呕吐可引起食管穿孔(Boerhaave综合征)或食管出血(Mallory-Weiss综合征):4、影响口服药的治疗,PONV的病人口服药不能吸收,必须静脉或肌肉注射,5、营养影响,不能摄入食物和液体,使病人营养缺乏,延迟恢复;6、活动延迟、术后早期活动可减少深静脉栓塞,有利于矫形手术功能恢夏。PONV的病人活动延迟,而且活动后可加剧呕吐:7、胃酸误吸,清醒病人发生PONV时胃酸误吸的危险很小,但在口腔手术,颌骨骨折金属线缝合以及意识抑制的病人胃酸误吸的危险性很大,可导致呼吸阻塞、吸人性肺炎,严重者可致死。
   (三)经济影响
   PONV病人需要大量的护理时间,增加洗衣、床单、卫生纸、漱口液以及其他用具等。同时病人出院时间延迟增加床位费,都额外地增加费用。
   三、易发生PONV的危险因素
   (一)病人因素:1、年龄:小儿PONY的发生率是成人的两倍,年长儿比婴幼儿更高,但某些研究表明老年人随年龄增加而PONV的发生率趋于下降, 70岁时发生率更低,2、体型,在PONV中起着重要作用,肥胖病人比消瘦病人发生率高,其原因不明,脂溶性麻醉药可大量积累在脂肪组织,然后缓慢释放,导致较长时间的副反应:3、性别:女性比男性发生率高两倍,而且更严重,可能与女性月经周期的激素浓度有关。最高发生率在月经周期2~3周,此期促性腺激素及黄体酮的浓度升高;4、胃排空延迟:当胃排空延迟时,PONV发生增加,主要包括胃肠道梗阻,幽门狭窄,胶原血管性疾病(硬皮病),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神经性疾病、肌病、尿毒症、颅内压增高以及妊娠。术前禁食不足,但清醒时过分禁食的病人常常继发呕吐,术前应用麻醉性镇痛药也可使胃排空延迟,5、有PONY的病史或患晕动症(晕车、晕船,晕机)的病人PONV的发生率高2-3倍。6、术前焦虑可使胃排空延迟,胃液增加,可能是血液循环中应激激素增加,这些应激激素滴入猫的脑室可诱发呕吐,小儿焦虑时常吞下大量的空气,在麻醉诱导时也可吞下大量的麻醉气体,使胃内气体增加,常发生PONV。
   (二)手术因素:手术部位与严重PONV发病率的关系不太清楚,因PONV与众多因素如年龄、性别、术前用药、麻醉等有关。已证实某些部位的手术PONV发生率较高。腹腔内(胃、肠、阻)手术PONV的发生率为70%;而腹壁手术仅15%,腹腔镜检查40-77%,耳科手术47%,头、颈手术25—33%,子宫切除65~77%,牙科手术发生率较低。小儿扁桃体摘除术36~76%,小儿斜视手术PONV发生率40-88%,常发生在术后2h内,骨科手术41%,急诊手术因禁食不足,同时损伤后胃排空延迟,故PONV发生率很高。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4-01 05:11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