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生命科学 >

翻译的有关BMP的几篇摘要!

一。源自 spine 2003;28:429-434!!请求加分!!!

单载体基质修饰能增强后外侧脊柱熔合中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传递

研究设计: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腰椎横突关节固定术模型用于评估修饰的普通胶原海绵对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传递。
目的:给定的胶原海绵载体加入双阶段陶瓷磷酸盐(biphasic ceramic phosphate)颗粒(15%羟磷灰石,85%三磷酸钙)或同种异体骨碎片,对抗后外侧脊柱关节固定术的压缩,以评估单载体基质载体修饰增强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
传递的可行性。

背景资料:兔子横突熔合模型中重吸收胶原海绵成功地传递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这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需要更高剂量(6-9mg)rhBMP-2及比普通胶原有更强抗压缩的基质。陶瓷载体的局限性在于不透x线,对新骨形成的x线检测造成困难。

方法:九只成年恒河猴做L4-L5双后外侧横突关节固定术。根据植入物将动物分成三组:1)自体髂骨(5cm3/side);2)胶原海绵和15:85 BCP 颗粒装载rhBMP-2(3mg/side);3)胶原海绵和同种异体移植骨碎片装载rhBMP-2 (3mg/side)。术后24周杀掉猴子,通过触诊、x线平片、x线断层扫描及组织学检查来评估熔合情况。

结果:胶原/15:85 BCP载体和胶原/同种异体移植物骨碎片传递rhBMP-2所有六只猴子都获得坚固的脊柱熔合,而自体骨移植的三只猴子仅一只得到熔合。由rhBMP-2诱导的骨组织分析,显示正常小梁骨和骨髓成分。
结论:后外侧脊柱熔合中,将15:85 BCP颗粒或同种异体移植骨碎片加到重吸收胶原海绵基质中可加强rhBMP-2的传递。合用基质有更强抗压缩作用及改善x线在吸收性能,能更清楚显示新骨。另外,与以往用普通胶原海绵体的剂量(6mg/side)相比,低剂量的rhBMP-2(3mg/side)是成功的。【关键词:骨移植替代物, 陶瓷,羟基磷灰石,非人类灵长类动物,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脊柱熔合,三磷酸钙】

二。Spine 2003;28:1773-1780

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体外大白鼠椎间盘细胞的作用
研究设计:对培育的大白鼠椎间盘细胞做体外试验,确定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细胞及分子的作用。

目的:确定在培育的大白鼠椎间盘细胞中,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细胞增殖,硫酸化葡糖胺聚糖的产生,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聚合体、sox9)特定基因的表达的作用。

背景资料:椎间盘退变与细胞及生化的改变有关,包括软骨特定基因产物(如Ⅱ型胶原、聚合体)的合成减少。虽然在新骨形成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有诱导软骨生成作用,但是对椎间盘细胞的作用还未明确。

方法:从Sprague-Dawley大白鼠纤维环和腰椎间盘交界区分离出细胞。细胞被单层培育并在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或1%牛胎儿血清的F-12中用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0、10、100、1000ng/ml)处理,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处理后第2,4,7天介质中的硫酸化葡糖胺聚糖含量用1,9-二甲基亚甲兰染色来定量。根据培养过程及细胞数的观察,将结果标准化。第7天用逆转录酶-多聚酶连反应提取mRNA和实时多聚酶连反应测定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聚合体,Sox9,骨钙素及甘油醛磷酸脱氢酶的mRAN。用细胞计数器测定细胞数。

结果:用100及1000ng/ml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处理,第四天细胞数分别增加17%和42%,第七天分别增加59%和79%。10ng/ml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细胞数不起作用。用10,100,和1000ng/ml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处理,硫酸化葡糖胺聚糖大大增加,第七天分别增加1.3,2.1及3.6倍。用浓度为100及1000ng/ml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处理,第七天用逆转录酶-多聚酶连反应测定,观测Ⅱ型胶原,聚合体,Sox9和骨钙素的mRNA增加水平。用任何浓度的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处理,Ⅰ型胶原mRNA水平没有可测到的增加。第七天,实时多聚酶连反应显示1000ng/ml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有巨大作用,与未予处理的对照组相比,第七天,多聚体增加11.5倍,Ⅱ型胶原增加4.6倍,Sox9增加5.3倍,骨钙素增加1.9倍。

结论:该研究结果显示,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椎间盘基质的产生和椎间盘软骨细胞显型。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细胞增殖和硫酸化葡糖胺聚糖(蛋白多糖)的合成,并增加Ⅱ型胶原,聚合体,Sox9基因(软骨细胞特定基因),骨钙素的mRNA,但不能增加Ⅰ型胶原或甘油醛磷酸脱氢酶的mRNA。

【关键词:椎间盘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胶原,多聚体,Sox9,骨钙素,硫酸化葡糖胺聚糖】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2-17 18:04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