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动态 >

关于死亡

提到死亡,人们大都采取回避的办法,死被看为一件最不吉利的事,因此,人们用许多别的词汇来代替提到死(好在中国文字很丰富,用以表达死亡的词据统计达数十个)。然而这只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态度,显出人们对死亡本能的恐惧。而死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事实,尤如一个人投下来的阴影挥之不去,死是那么普遍地存在,与每个人的命运又是那么密切相关。既然没法逃避,就应当有勇气去面对它。有一位著名的神学家对宗教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宗教是人生的终极关怀。”人生有太多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而死亡作为人生终极的问题,更需要人们给予真正的关注。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人,不论他在想什么,他最终总是想到死的问题。因此,我们探索死亡之谜,正是对人生积极而又负责的思考。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讲,中国人传统上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等教导的影响,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千方百计避免与死亡相关事物的接触,从而派生许多民俗意义上的禁忌,但死亡一旦真的临到时,便又显得那么不知所措和痛心疾首,甚至不惜以近似自虐的方式(如守墓三年)表达自己的悲情。传统对死亡的关注是以强调对死人的祭典和孝礼来进行的,轰轰烈烈讲究摆场的葬礼被誉为“哀荣”,“体面”,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葬礼、埋葬的“葬”一字在古代起始于 “藏”,系通假词,其意义很明显,即通过一定的礼仪来掩盖死亡的事实。可以说,中国文化倾向于以一种非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死。相对来说,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民族对待死亡问题似要理性得多,葬礼一般来说也较简单。从报章获息,北欧有的国家近年在学校中开设了有关死亡学的课程,向人进行“死亡教育”,以帮助人们在有生之年早早地思考死亡这一人生大限及与此相关的问题,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人不应当是那种面临危险便把头埋于沙土之中的鸵鸟,而应理智地抬起头来,寻求对策,迎战敌人。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那些知道自己最后一天怎么过的人,就知道人的一生该如何怎么过.可以说是一种忧患意识吗?
有了意识,就不会有恐慌.
死亡!!!!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社会人文】关于DXY在柳

待发表综述一篇,关于

【medical-news】高学历癌症

【Cell】一个新的非凋亡

【medical-news】关于“生命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0-10-06 05:11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