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信息 >

【转贴】一批专家呼吁:科技创新应“多争鸣,

一批专家呼吁:科技创新应“多争鸣,慎打假”
冯永锋 赵婧


  在日前本报科技部召开的“科技创新与学术争鸣”座谈会上,一些专家针对当前科技创新环境存在的一些阻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为国家建言献策。他们一致呼吁,在当前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形势下,社会应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气氛,每个人对创新都要持宽容的态度,面对新看法、新实验、新结论,千万不要动不动 就打出“打假”的旗号,更不能随便就以“伪科学”封杀之。有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不同看法甚至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因为这有利于社会形成“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国家发改委原副司长、高工严谷良说,我们国家一些坚持自主创新的科研人员,在非常简陋、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研发,这样的精神异常可贵,不但不应该遭受打击,而且应当受到社会、政府的尊重,受到大力支持。不能不看重这些国家战略急需的创新,不看重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动不动就说人家是“科学共同体的门外汉”,“搞伪科学”,无端打棍子。这样的态度,肯定会极度挫伤真正有钻研精神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汇聚出良好的创新潮流。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振球举例:“我前不久作了个调研,20项有原发性的自主创新,除一项外全受排挤和打击。而这一项所以没受打击,是因为创新者辞职,自己创办工厂,才把事业搞成了。他把液压技术、机械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研发出非常简单、小巧玲珑的自动化全数字控制系统,花的钱不多,但能解决大问题。一些国际大公司找上门来要买其专利。”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杜乐天针对这个例子说:“是啊,往往就是这样的人,在科研工作中却得不到经费,在社会上也不容易得到支持。有一些人,甚至因此成了‘科学的边缘人’,被莫名其妙地发派到‘科学的贫民窟’中。”

  北京化工大学高工王迪兴说,现在的创新,往往发生在交叉学科中间,但当前项目成果的评定完全依靠专家。专家如因为单学科眼光狭窄,或者调研的时间不充裕,就可能把一个成果无端打入冷宫。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耿庆国说,地震是可预测的,我们的许多成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现在存在一个怪现象,如果你申报课题,是与前人有共识的,那么你可能会得到大笔的经费支持;而如果你的研究是非共识的课题,那么有可能会被人视为“妖言惑众”,只能用自己的工资做研究。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博士后马晓彤说,牛顿修正了以前的物理学,爱因斯坦修正了牛顿。如果以前人的定律为衡量标准而随意“打假”,就没有牛顿和爱因斯坦。“我的意思不是说不能对某些创新进行质疑。但是争鸣与打假是两回事,争鸣是平等的,双方摆事实讲道理,真理越辩越明,而某些所谓“打假”是不平等的,拿棍子者自己以为比别人站得高,搞得全世界只有打假者正确,只有打假者懂科学。法律要求‘谁主张,谁举证’,你要怀疑其他人‘行伪’,你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证伪’。”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顾海兵说:“我建议,如果你怀疑某些人的创新有可疑之处,那么你首先要‘上门求教’,花足够的时间调查一下人家的做法和思路,然后再拿出你的才能,在同等的条件下,证明他的做法和思路的不正确之处。大家以平等务实的态度,在实践中检验,将各自观点摆放在专家和公众面前‘公示’,即使一时难以辨清真假,也有利于营造争鸣的风气。” 真的永远都是真的,那些拿真的当作假的来打,最终只能是打自己的脸。 这些专家把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混为一谈
真好笑 [标签:content1][标签:content2]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medical-news】随着pacs的

血小板不仅有促凝作用,

【转贴】注意地奥心血康

【科普】抗药性肺结核:

【原创】左西替利嗪在欧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6-10 05:14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