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讨论 >

【medical-news】心律失常研究结果精粹评说

心律失常研究结果精粹评说

2008 ACC年会心律失常领域以心衰起搏治疗和房颤治疗为主题。传统心律失常研究正向着其他领域渗透,尤其是心衰治疗,以及心衰患者猝死预防和监护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质量追求,也反映了人作为一个整体,其各个机能之间相互协调的重要性。



CARISMA研究结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独立预测猝死

  CARISMA研究是首项应用闭环记录仪(Loop Recorder),评价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律失常及其长期预后的研究。

  该研究对297例急性心肌梗死后3~21天,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置入心脏闭环记录仪,记录心律失常情况,并评价其预后价值。随访1.9年结果显示,137例(46%)患者记录到“有意义”的心律失常,其中86%患者并无症状。这些心律失常情况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颤、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速或室颤,其中新发房颤率高达27%。多变量分析显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性猝死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



链接1 CARISMA研究点评

  CARISMA研究主要研究者、丹麦Gentofte医院Thomsen教授:目前,LVEF>35%的心梗后患者并不是常规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适应人群,然而,闭环记录仪可提供该人群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信息,特别是对于检测到心律失常发生的患者。闭环记录仪应作为一项诊断工具,对心肌梗死后患者提供临床及器械治疗指导。但是该仪器每台2000美元的费用,以及患者对置入性诊断仪器的排斥,阻碍了该治疗手段常规应用于临床。

  CARISMA研究组正在进行一项亚组分析,来评估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与死于房室传导阻滞者是否具有相似之处。



REVERSE研究结论——CRT可逆转轻度心衰者左室重构

  REVERSE研究显示,对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性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逆转其左室重构,并可减少心衰住院风险。

  该研究纳入610例纽约心功能(NYHA)Ⅰ~Ⅱ级的心衰和左室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入CRT联合优化药物治疗组,以及单一药物治疗组,对比两种治疗策略效果的差异。

  治疗1年时结果显示,在优化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CRT治疗,未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转归,如CRT治疗组患者的6分钟步行测试结果,以及NYHA分级并不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患者。然而,与单一药物治疗相比,CRT治疗组患者的左室收缩末与舒张末容积指数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此外,CRT治疗组患者因心衰而首次住院的时间显著晚于药物治疗组。



链接2 REVERSE研究点评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Lindsay教授:仅凭REVERSE研究结果提示CRT治疗可轻度改善心功能,并不能得出心衰早期患者需要CRT治疗的结论。这些患者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无需CRT这样价格昂贵的治疗,除非到了不得不求助于CRT治疗的时候。

  瑞典Karolinska大学医院Linde教授:REVERSE研究结果提示,CRT治疗可以延缓无症状或轻度心衰患者的疾病进展过程,这些患者接受CRT治疗后的效果,并非仅是轻度改善心功能如此简单,因为心功能的改善将对心衰的长期转归起到积极作用。

  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Shelton教授:对于CRT治疗无症状或轻度心衰患者的益处,需要更多大型研究来进一步做出解释。目前相关指南不推荐CRT应用于NYHAⅠ~Ⅱ级的心衰患者,而REVERSE研究尚不足以改变这一点。



HAT研究结论——家庭应用AED未能降低心脏猝死率

  HAT研究显示,家庭应用自动体外除颤(AED)仪器,并不能降低心脏性猝死率。

  该研究纳入7001例有心肌梗死史、无ICD置入指征的轻度心脏性猝死患者,并将其随机分入AED治疗组或对照组。AED应用者在其因心脏性猝死发生而拨叫急救电话,或进行心肺复苏之前接受AED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在心脏性猝死时直接拨打急救电话或接受心肺复苏治疗。

  随访37.3个月结果显示,AED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分别有6.4%和6.5%的患者死亡,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所有心脏性猝死原因中,仅有35.6%为快速性心律失常。此外,HAT研究发现,无1例AED仪发生不恰当放电。



链接3 HAT研究点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Callans教授:目前AED还不足以完全担当起挽救生命的“救世主”角色。今后要更多地对心脏病患者进行教育,控制其危险因素,做好心脏疾病的一级预防工作。

  美国西雅图心脏研究学会Bardy教授:HAT研究显示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低于预计值,这可能与HAT研究人群中的药物治疗与血运重建治疗普及率较高有关,这一点也可能与该研究得出的中性结论有关。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科普】检测结果显示,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0-10-23 17:11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