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动态 >
我的文章:经皮穿刺注射NBCA治疗头颈部动静脉畸
一、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3人,为我科室在2002年收治的动静脉畸形病例,均为男性,年龄在21~30岁。患者经临床和DSA介入造影确诊为动静脉畸形患者,病灶分布在上眼睑、前额、鼻部、面颊和上唇。(表一)3例病人均通过经皮肤直接注射NBCA和碘油混合物治疗扩张的静脉壶。
表 一 头颈部AVM3例病人临床资料
病人编号/年龄/性别 病灶部位 营养动脉
1/26/M 上唇(以左侧为主),鼻尖 双侧面动脉和上颌动脉
2/30/M 左上眼睑 左侧颞浅动脉和左侧眼动脉
3/21/M 右侧面颊,右侧鼻翼,上唇 双侧面动脉和上颌动脉
1.2治疗方法:
常规经右侧股动脉Seldinger技术穿刺DSA下介入造影,明确病灶的供应动脉和回流静脉。3例病人中有2例病人先在DSA下利用微导管接近病灶,首先注射稀释的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 PVA)栓塞供应动脉。将NBCA和碘油混合,稀释NBCA为30%~50%浓度。利用20号针头经过皮肤直接穿刺进入病灶,注入造影剂,DSA确认针头在靠近扩张的静脉壶内。然后用手压迫周围回流静脉,再次造影确认回流静脉已经被阻断。更换针筒,匀速注射入NBCA碘化液。注射完毕后,再次用DSA对病灶进行复查。
1.3治疗结果:
注射后可以发现注射部位病灶明显变硬,病人在注射部位的搏动和震颤消失,注射点的出血迅速停止;DSA介入造影检查发现原有的血管巢和静脉壶缩小。所有病人均未出现皮肤坏死和肺动脉栓塞。1例手术病人手术时发现栓塞处出血比未栓塞处明显减少,另2例保守治疗并且随访1年,未发现栓塞处有再通现象。
1.4典型病例:
1.患者男性,26岁。因上唇、双侧鼻翼肿块26年收治入院。考虑患者的病灶部位在上唇和鼻翼,手术切除后修复重建困难。所以决定先行DSA介入栓塞保守治疗。术中见患者病灶主要是由双侧面动脉和上颌动脉供应,回流静脉为面静脉的口周回流静脉。先利用1.8F的微导管尽量接近动静脉窦,注射PVA栓塞主要供应动脉。栓塞后造影检查发现其病灶的供应动脉均以被栓塞,但静脉壶依然存在。经皮直接穿刺进入静脉壶,匀速注射NBCA和碘油混合物。再次造影后发现静脉壶消失。术后患者发现患者的病灶明显变小,注射部位变硬,动脉搏动和震颤消失,病灶表面皮肤未出现坏死。
2.患者男性,30岁。左上眼睑肿块并反复出血30年收治入院。入院查体左上眼睑肿块上方到达眉弓上3cm,下遮盖上眼睑,睁眼困难,视力正常。入院后准备介入栓塞治疗后行手术切除,足底动脉皮瓣游离移植。DSA下可见病灶的主要供应动脉眼动脉扩张明显,另外颞浅动脉略有扩张。考虑眼动脉处进行NBCA栓塞十分困难,所以采用经皮穿刺方法直接将50%的碘化的NBCA注射入扩张的静脉壶,术后病灶变硬,穿刺处出血迅速停止。栓塞治疗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手术中发现患者栓塞病灶出血明显减少,手术进行顺利。
二、讨论:
Mulliken 和Glowacki(2)(3)根据血管瘤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将传统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其中血管畸形又进一步分为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畸形。对于头颈部周围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一直是整形外科领域中的难点。目前的治疗基本上分为三个步骤:介入栓塞治疗,病灶的切除治疗,器官的修复重建。(4)对于大多数AVM的治疗,外科切除病灶是必须的。但是AVM手术中大量的失血常常困扰着外科医生。术前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将有利于减少手术中的出血。同时对于某些特殊的部位,以及在AVM早期,创伤较大的外科手术往往不适宜,单独利用介入栓塞治疗AVM常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0-11-07 17:11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