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学动态 >

美国在研究型大学中设立国家实验室的借鉴与启

美国主要世界一流大学, 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一直是依托国防部的高新科技研发项目发展起来的。

[摘要]美国一批顶尖一流大学的崛起与其代管的国家实验室息息相关。这些设在大学里的国家实验室承担着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进行高新技术转移等使命,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联邦政府职能部门为实验室提供主要的经费支持,对其实行目标任务合同制。国家实验室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高效率的资源共享制度;高度重视实验室主任选聘;有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一流的研究队伍;人员高度开放、流动。结合我国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建议:在研究型大学组建一批能够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世界科技前沿、致力于战略科技领域重大攻关和前沿基础研究、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国家实验室;通过组建国家实验室,整合国家科技资源,将重大科技攻关和前沿基础研究项目投向国家实验室,充分利用国家实验室的资源;新组建的国家实验室实行国家委托大学管理;对国家实验室采用国际通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程序。

“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随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国家战略目标的确立和“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我国一批名牌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术大师汇聚、科研成果卓著,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日趋明显,开始凸现一流大学的特征。依托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原始性创新基地,是聚集和培养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攻关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尤其是名牌研究型大学中,以其学科综合优势和雄厚研究力量为依托,以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基础,建立能够代表国家最高水平,能够实现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前沿基础研究战略目标的国家实验室,不仅可以迅速提升国家参与世界科技创新竞争的能力,而且可以加快推进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本文通过剖析并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建立国家实验室的成功经验,对在我国研究型大学中建立国家实验室及其实施提出建议。

一、美国国家实验室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崛起

美国一批顶尖一流大学的崛起与其国家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如MIT与林肯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劳伦斯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与喷气推进实验室等。一批对二战胜利起了决定作用的重大军事技术,如原子弹、雷达等就诞生于设在这些大学的国家实验室。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国家实验室投入的80亿美元专款中,有53亿美元(占66.3%)投到了大学。大学通过代管的国家实验室竞争到了大批的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从而实现他们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和提升学校学术水平的目标。从表1、表2所列部分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国家实验室概况及其成就可见一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实验室为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战期间其雇员就超过2000人,主要从事铀同位素的分离和纯化,首次发现了人造元素镎和钚。由于实验室的卓越贡献,伯克利在战后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核物理学的圣地。劳伦斯实验室不仅仅一枝独秀,而且对学校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带动作用,利用回旋加速器,发展了医学物理、理论物理、辐射检测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领域,同时,促进了生命科学、高温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成长。伯克利分校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集中于化学和物理学领域,劳伦斯实验室功不可没。
MIT从一个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的二流技术学院崛起成为一流的综合大学,得益于二战期间军方的巨额投入,尤其是国家实验室出色的科学研究。被称之为“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雷达就出自该校辐射实验室(即林肯实验室的前身)。辐射实验室在二战期间获得了巨额的研究经费,到1942年底,月均经费达100多万美元,最高峰时员工近3900人,是美国大学第一个大规模、跨学科、多功能的技术研究开发实验室。目前每年经费达3.4亿美元,其中80%的经费来自国防部。在林肯实验室的带动下,MIT的通讯、电子、计算机、神经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等学科水平与日俱增,成为世界一流学科。

加州理工学院与该校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大名交相辉映,在国际科技界,喷气推进实验室如雷贯耳,它在美国导弹和航天发展史上起到了空前的作用,尤其是1958年“探险者1号”进入轨道,确立了学校作为“太空开发计划之母”的地位。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军方认为导弹的作用仅次于核武器,并充分认识到国家实验室由一流大学管理的重要性,继续给予高额持续的投入。同时,代管实验室也给加州理工学院诸多好处,如可以共享先进的实验设备、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巩固和发展学校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并且还可以获得可观的管理费。1963年,学校从实验室获得的经费为220万美元,占学校当年总预算的11.8%。如今,加州理工学院有教职员工2000人左右,却管理着5700人的巨型实验室。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0-10-03 17:11
医学,生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