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生命科学 >

【科普】见识神医,2007年"中国的诺贝尔奖":基

今早发现的文章,在此让dxy战友共赏

----------------------------------------------------------------

诺贝尔奖技术造福中国患者
2007-10-15 9:03:35 信息来源: 健康时报

新闻背景: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日前被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这三位科学家的一系列基因治疗科研成果,为“基因靶向治疗技术”奠定了基础,此技术已经在我国开展,使不少肿瘤患者得以延长生命。

 “基因靶向治疗技术?我就是这种新技术的受益者啊!”

 10月9日,正在解放军307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刘英(化名),被电视里传来的一个自己耳熟能详的名词——“基因靶向治疗技术”吸引住了,原来,刚刚揭晓的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就是颁给了这一新技术的三位发明者。

 “他们太应该得奖了!”来自山东泰安的刘英高兴地说,言谈话语间的神采,让人难以想象她一年前就被确诊为晚期直结肠癌,她在今年5月份参加了解放军307医院开展的基因靶向药物临床试验。她表示:“靶向治疗不像化疗放疗那样对胃刺激大,那样痛苦,我现在能吃能喝,看上去和健康人没两样!”

 307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徐建明告诉记者,刘英目前已经做完了一期治疗,检查发现肿瘤已经明显缩小。
“基因靶向治疗技术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新途径,是个大方向。”徐建明说,“马里奥·卡佩基等三位科学家之所以获得本届诺贝尔奖,在于他们的研究为基因靶向治疗技术奠定了基础,造福着世界各国的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在中国,基因靶向治疗已经开始了五六年时间,这项技术将成为药物治疗的一个主要方向。”

 在三位获奖科学家中,马里奥·卡佩基可谓是基因靶向治疗技术的创始人和引领者。

 用铅笔“敲除”了小鼠的基因

 卡佩基获奖的消息让他执教的美国犹他大学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为了满足人们一睹大师风采及希望进一步了解其研究成果的愿望,犹他大学基因科学研究中心在其官方网站的首页上设置了相关专题,讲述了“基因敲除技术”诞生的前前后后。

 在学生们的眼中,卡佩基教授不善言辞,手里总是握着一枝铅笔。他常常用铅笔,把自己的想法用一些线条或杂乱的字母在纸上表示出来,并称其为“信手涂鸦”。

 早在1977年,年仅40岁的卡佩基在他的犹他大学分子遗传实验室里,就把他对“基因靶向敲除技术”的设想用铅笔“涂鸦”到纸上。

 卡佩基的想法最初看似天马行空,匪夷所思。他认为人体有数万个基因,重大疾病如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就是由于某个基因发生了变化的结果。如果能准确找到发生了变化的基因,再有针对性地将这部分基因“敲除”,就可以使它失去某种生物学活性,不再致病,从而治愈各种顽症。

 1980年,卡佩基在人们不屑的目光中完善了自己的想法,向美国国立研究院递交了“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的靶向敲除技术可行性测试”的经费申请报告,但研究院却以这项研究“毫无价值”为由拒绝了卡佩基。

 卡佩基并没有气馁,4年后,他再次向研究院递交了更为完善的报告,这一次的结果大相径庭——研究院不仅很快批复了他的申请,同时还向卡佩基表达了歉意,“很高兴4年前你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

 1987年,卡佩基开始在实验鼠身上应用他发明的基因的靶向敲除技术。1989年,第一只“基因敲除小鼠”诞生的时候,卡佩基并不感到奇怪,“一开始我们就知道,我们一定能获得成功,所以后面要做的,就是坚持。”

 从1977年到1989年,12年的漫长时间中,卡佩基艰难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都很可能意味着失败抑或徒劳,但他知道,自己是在往前走。

 其间,卡佩基无数次地被人问起,是否想过要放弃?“不,不。”面对人们不厌其烦的提问,卡佩基的回答总是简短却不容置疑。

 现在,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卡佩基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诺贝尔奖时的辉煌,只有和他一起奋斗过的同事最清楚,卡佩基为此用掉了多少铅笔。熟悉他的人都笑称,他是用手里的铅笔敲掉了小鼠的基因。

 卡佩基命运多舛。生活在意大利南部的卡佩基,二战爆发后,母亲被盖世太保逮捕送进了监狱,他则流落街头,常常忍饥挨饿,想方设法独立谋生。直到几年后,母亲才在一家医院里找到了因营养不良被收治的儿子。

 “当时我们母子彼此都不敢相认了。”1996年,卡佩基由于基因靶向技术的发现到日本领取“京都奖”,回忆起这些痛苦的往事时说,“我不知道小时候这些经历和现在的成绩是否有联系……但我想这些经历或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比如,自信,独创性,坚韧不拔。”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科普】全球创新指数报

以社区为基础的女性静脉

【转贴】猕猴基因给艾滋

【bio-news】游离的侵入性

【medical-news】Matrilin-3基

作者:admin@医学,生命科学    2011-05-01 05:11
医学,生命科学网